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工作,抓好重大安全隐患的排查和自查自纠工作的落实”。
高校实验室事故类型包括火灾爆炸、触电、机伤、腐蚀、辐射、中毒、感染和失盗等,还具有各种实验室类型繁多、易燃易爆物品种类多、实验仪器设备设施多、接触和操作人员不固定等特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关系到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高校应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切实做好实验室安全事故预防工作,将实验室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高校还应加强实验室安全“全员教育”,把加强安全教育摆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首位,推行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人为原因通常是导致实验室事故的主要因素。实验室安全教育重在增加相关人员包括学生在内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提高他们处理实验室常见事故以及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行实验室准入制度,提高实验室人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另外,对于每天在实验室工作的老师和学生而言,除了日常的例行检查、排查和报备,更要加强对于水电火气等设施的安全排查,时刻绷紧实验室安全这根弦不放松,不打折扣地贯彻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清除实验室安全隐患死角,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实用的实验室安全“全过程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实验室人员的行为,确保实验室正常运行。建立起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实施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制度、对学生进行定期安全培训、常态化排查和抽查安全设施、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等等。健全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实验教学顺利进行,更是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公共财产设施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应涵盖“确定安全工作管理人或机构、安全工作管理办法、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明确安全责任承担者”等方面。高校要根据科技发展及各类实验室自身特点,制定实用性强的规章制度。
为了在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应对,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预案极其关键。应急预案必须具备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确保在预案的指导下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对于一些危险实验室或昂贵的大型仪器的使用,为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可以专门开设专项的培训课程。另外,还需做好实验前的安全防范评估“三个确保”,即确保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方法安全,从实验材料、方法的选择上保证不出事;确保实验设备安全,根据安全的风险设置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需要有保护系统,如安全阀、防爆蝶等;确保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的操作规范流程落实到位。
学校应该充分肯定实验室安全在校园安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并重视实验室安全建设,在资金投入上需有一定的规划。合理的实验室建设预算中,安全建设预算应占相当的比例。另外,结合国内外各高校实践经验来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由专人来负责、强制规定实验的时间和共同开展实验的人数、有更严格的约束、长期接触生化试剂的研究生是否应该得到更多的劳动保护等。只有把这些潜在的隐患和风险都找出来消灭掉,才能保证实验安全。(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张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