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职教适应性与吸引力

作者: 时间:2024-03-11 09:47:22 点击:4139

来源: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06日第15版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是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适应性”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而“吸引力”则主要反映学生、家长、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青睐程度,两者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命门。曾几何时,职业院校被误解,职校学生被歧视,都是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适应性不强、吸引力不够。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仍在困扰着部分职业院校,阻滞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本期,我们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新波,从理论角度出发为大家出谋划策;同时邀请3所职业院校,从实践角度出发分享各自的破题策略。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不是一个新命题,之所以被反复提及、不断强调,一方面因为这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说明这一目标实现起来并非易事,需要整个职教战线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社会认可度和经济社会地位,从而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与主动选择。为此,广大职业院校首要的任务是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上来,提高站位、更新理念,深刻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育人实践中将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的原则要求落到实处。

“两个服务”引领人才培养

2022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明确了“两个服务”的育人目标,并把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这既蕴含着引导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政策深意,也体现出社会主义职业教育要将服务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本质要求。

为落实《意见》要求,随后召开的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成长的有效通道”,强调“让不同禀赋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终身学习、多样化成才”。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强调要“以人的成长为中心,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要义,实现办学质量高水平、产学合作高质量”,这是对“两个服务”要求的再阐释与再部署。连续3年反复强调足见其重要性。因此,一些地方和院校要改变过分强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片面认识,正确把握“两个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好了“两个服务”,适应性和吸引力自然得以增强。

“四个结合”指导办学治教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与产业和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伴生关系。职业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必须积极与社会各界紧密合作。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即“坚持与产业结合、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与社会区域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

坚持“与产业结合”的核心在于提高对产业的适应性,关键在于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意见》中提出“一体两翼”建设策略,其中“两翼”指的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都聚焦于产教融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也明确指出,制定该方案旨在“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因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编制、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办学活动中,都应坚持走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

坚持“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强调的是对政府战略部署的适应性,关键在于“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机融入政府战略规划布局和政策制定实施之中,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关键步骤。为此,职业院校既要及时学习领会建设制造强国、推动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国家战略要求,又要充分研究地方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积极主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贡献智慧与力量。实践表明,有些职业院校忽视了对当地发展规划的融入和政策导向的研究,培养的人才在当地用不上、留不住、贡献小,因而难以调动当地政府和企业等持续投入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多方参与”的主体性,导致了不利的办学局面。

坚持“与社会区域结构结合”强调的是对社会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和样态的适应性,关键在于对所在区域发展特征与变化趋势的精准把握。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天禀赋差异大、所处发展阶段有别、结构特征各异,职业院校必须准确研判、因地制宜、因需定教。同时,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并在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演变动向,职业院校也必须科学预判、前瞻布局、相时而动。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周期性制约,培养出高适应性、高耦合性的可用之才。

坚持“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强调的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关键在于对不同先天禀赋、兴趣特长和生涯阶段的学生发展需求的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要想彻底摆脱 “失败者教育”“无奈之选”等污名化标签,就必须在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作出大胆的创新探索,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个体的身心潜质、生涯前景出发,采用符合技能形成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方法与内容开展人才培养和考核评价。以前限于客观条件,这些教育理想难以实现,但当今时代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其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职业教育如果能够把握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实现与个人终身学习更加紧密的结合,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对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必将大大增强。

“畅联适配”打通发展路径

增强适应性和吸引力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广大职业院校必须勇于面对挑战,提升紧迫感,跨出舒适区,根据“两个服务”的目标要求和“四个结合”的原则指引,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思想方法上应遵循“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的要求;在方法和路径上,要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政府政策、区域结构和个体需求的有效对接,以促进人才和技能供应与人的全面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学业、专业、职业、产业等不同主体需求之间的协调统一。

需要明确的是,要实现“增强适应性和吸引力”的目标,仅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通过推动省域改革试点、市域联合和行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学校和社区各方面积极性和主体性的机制与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三位一体”“四链融合”的强大合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新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