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四个着力点

作者: 时间:2023-08-09 14:39:46 点击:4966

来源: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8日 15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两个结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是职业院校进一步把握时代要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做好这一工作,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方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找到“坐标系”、把牢“方向盘”的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职业院校更好地将文化育人理念运用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中,贯通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全过程。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职业院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文化育人的方方面面,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落实到思政建设的点点滴滴。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职业院校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国际形势和中国特色、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之间的关系,使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目标更加明确、底色更加鲜明、举措更加务实,培养爱党爱国、素质优良、本领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

坚持多元融合,丰富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

多元文化融合协同,即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红色文化融入职教文化,增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发展优势,体现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一是用校园文化涵养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到校园文化中,发掘校史、校训、景观建筑等蕴藏的文化资源,建设校本文化育人阵地,通过品读经典、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民间工艺传承培训等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增强文化感召力。二是用企业文化塑造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体系、实训实践体系和师资建设体系等,完善“校企协同文化育人”机制,打造文化与实践“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当地行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价值观念等,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毕业生能“留得下、用得上、立得住”,切实解决当前很多城市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三是用红色文化激励人。挖掘职业院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用鲜活的形象打动人,用浓厚的情感感染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事、文化人的浸润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作为。

坚持数字赋能,创新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载体

有了数字化的赋能,文化变得“可感知”“可触摸”。一是建立文化育人数字资源库。运用信息化新技术、新手段,将学校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红色文化、行业技能实践等资源进行整合,嵌入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形成可共享的职业教育文化数字资源库,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专业技能和地域文化课程育人模式提供资源保障。二是运用新技术推动教学手段创新。依托文化育人数字资源库,挖掘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数字文化育人新手段,运用虚拟仿真、全息投影、视觉识别等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三是创设数字学习环境。创设“多维度、全时空、立体化”的“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数字学习环境。打通家校文化育人屏障,延伸育人时空,打造长效机制,营造汇聚学校、企业、社会合力的校内外联动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环境。

坚持合力共为,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共同体

职业院校可牵头打造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多维一体、互融共促的文化育人共同体,提升育人的辐射面与实效度。一是师生同向同行。职业院校教师在育人中,应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优化育人内容供给,确保师生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等方面实现双主体同频共振,提升文化育人的常态化、互动性和融入度。二是校校、校企协力,推动文化育人贯通。发挥职业院校密切联系地方及企业的优势,在服务地方、企业的实践中既提升技术技能,又进行职业文化教育,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抓住政府鼓励职业院校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开放,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契机,探索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的文化育人模式。依托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职业体验中心等平台,将企业文化与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学段区隔,合力推进课程教学、校外实践、校园文化、赛事展演“四位一体”全链条育人可持续发展。

(作者:曹毓民,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