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企合作“三育”观 推进高职教育“三融”

作者: 时间:2023-04-19 08:51:41 点击:6198

毛建卫 冯旭芳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工院”)办学44年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工科专业为主、面向实体经济产业和实体经济服务业,坚持“政校行企研与国际”协同、“城产教科创”融合,坚持“专业学科服务一体化”办学,在专业建设上更求实际、在学科建设上更求实用、在社会服务上更求实效,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匠心精神、人文情怀、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致力于服务地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命健康产业等,主动与地方、产业、教育和创新等各类要素开放重组,助力绍兴市、杭州湾经济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

 

    坚持校企合作“三育”观,推动专业学科服务一体化办学

 

    浙工院深入实施“多元协同、需求驱动、开放融合”发展战略,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学校突破发展的主要抓手,坚持校企合作“三育”观,推动专业学科服务一体化办学,努力在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更有作为。

 

    学校聚焦“三育”强使命。浙工院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企业家精神,着力提升“育学生”“育教师”“育企业”的关键能力。在“育学生”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育教师”方面,引导和鼓励教师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行业,融入企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育企业”方面,通过校企科技合作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学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智库思想等方面服务企业的能力,与企业共发展。

 

    企业聚焦“三育”强担当。企业行业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与学校共同着力肩负起“育员工”“育学生”“育教师”的使命担当。在“育员工”方面,重视员工的能力培养,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培训机会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充分发挥员工潜力,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在“育学生”“育教师”方面,企业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学校提供所需资源,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学院、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促进学生和教师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更好地成长,进而实现校企双方双向赋能、合作共赢。

 

    坚持专业学科服务一体化办学,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浙工院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与国际协同合作,切实推进“三教”协同创新、“三融”系统改革。

 

    统筹“三教”协同,加强专业建设。一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以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目标,形成了智能制造类专业优势突出,土木建筑、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类专业相互支撑,轻纺黄酒类专业特色发展的基本格局,拥有浙江省A类高水平专业群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6个、省级优势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二是探索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以一体化专业标准体系建设为统领、一体化培养机制探索为主线、一体化课程开发为核心,加强与区域内中职院校合作,创新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扩大长学制人才培养规模。三是统筹“三教”协同创新。与浙江科技学院合办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目前已毕业3届,就业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90%以上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杭州湾大湾区就业。3年多来,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绍兴市总工会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长三角学院,培训培养劳模工匠、产业骨干人才;与本科高校共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2个,合作培养硕士10余名。

 

    完善学科体系,科研反哺教学。一是有组织提升科研攻关能力。树立“教学是根本、科研是未来”的理念,确立应用型科研定位,服务科研转化与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建立“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创新团队”三级科研组织体系,引导科研组织聚焦发展需求凝练研究方向。现培育研究院4个、协同创新中心9个、科研创新团队10个,参与高校、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二是有组织推进应用型科研与成果转化。4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19项、市文化工程重大项目(经费224万元)、厅局级课题361项,主要面向绍兴中小企业的横向课题255项,年均科技合同经费100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189项,转化专利91项;服务绍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2.2亿元。与普通高校合作科技成果获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5项,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分中心3个。三是有组织促进科研反哺教学。4年来,设立“专业学科服务一体化”专项课题和“科研反哺教学”专项课题;主持和参与制定各级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技术标准等三大类标准40余项,其中教育部门教学标准6项;建成国家职教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国家教师团队2个,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数控专业群的教师和毕业生两年来共获评省级工匠44人,形成了一种“工匠群”现象。

 

    推进多元合作,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加强政校合作,因产办学。与绍兴市政府部门共建市工业设计基地、市公共实训基地、市退役军人学院与创业园、市知识产权学院、市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获批为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省工业设计中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众创空间、省“双创”基地、省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等,政校合作投入2.5亿元,年均社会培训达4万余人次。绍兴市新昌县投入25亿元,借鉴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启动共建浙工院新昌学院,针对当地先进制造与生命健康主导产业,“因产办学”,共建“小县大学堂”。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因企办学。与绍兴市头部企业、万亩千亿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针对地方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专精特新企业特色不同、社会人才需求不同等,强化“因企办学”“因岗施教”。在浙江省职业教育大会上与中国绍兴黄酒集团续签黄酒产业学院,国家级别大师担任产业特聘教授,形成了一种“大师群”现象;与浙江康思特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建企业学院,共建“小巨人大学堂”;与浙江杭钢职业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智慧云,被列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三是推进国际合作,内外融通。4年多来,与美国菲迪大学、腾讯云等共建国际互联网产业学院,已开设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开展“一带一路”“中文+职业技能”专题培训;与尼日利亚埃邦伊州立大学共建“丝路学院”,已开设2门本科课程;开设公益直播“中国黄酒技艺与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国内外受众达20余万人次。

 

    (毛建卫 冯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