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真是“学陶真谛”

作者:lanke 时间:2021-10-19 08:50:10 点击:13739

我读过陶行知先生的一些文章,知道他和胡适都是杜威的高足,但对他了解并不很系统,比较碎片化。

寒假期间,我在阅读一本历史著作时,看到一张毛泽东、张治中、陈诚、陶行知在重庆机场的合影。这是毛泽东在签订“双十协定”后机场送别的一幕,张治中和陈诚是国民党的高层将领,陶行知先生能出现在这样的场合,说明他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

我进一步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得知当时陶行知先生是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去送别毛泽东主席的。看到这张合影后,我就萌发了好好读读陶行知先生著作的想法。

尽管手头有《陶行知文集》的上下册,但面对这上千页的大部头,也一直下不了啃读的决心。今年5月,得知山西教育出版社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重新选编出版了《陶行知文集》。当拿到这本书后,发现本书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理念来选文,书的容量也不大,300多页、20多万字,很适合中小幼教师阅读,于是便萌生了发动更多的教师去阅读这本书的想法。为了让这次以读书的名义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的活动更有意义,我决定把读书、写作、分享、教学观摩结合起来,并联系了本区的省陶行知实验学校校长,想在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去该校开展读书分享会并观摩该校的“小先生制”教学,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于是把《陶行知文集》纳入到了2021年下半年“啃读挑战”共读书的推荐书目,利用暑期读书征文比赛的机会,开展了“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争做新时代好老师”主题读书征文比赛。2021年下半年的镇海区教科研骨干阅读素养提升班的培训,我也把这本书作为共读书。全区有176位教师撰写了这本书的读书心得。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多次认真地研读这本书,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我认为,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一些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不妨让孩子成为“人中人”

现在,也经常有人发文倡导要做“人中人”。其实,做“人中人”的提法,最初就是来源于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陶行知先生就指出:“‘人当为人中人,不可为人上人。’这句话,是我们共和国民的指南针。”后来,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对“人中人”的精神进行了阐述。他把“人中人”的精神特质称为大丈夫的精神,大意是指我们非常熟悉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陶行知先生看来,“人中人”是所有国民的努力方向,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即便在今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还大有市场。有些家长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普通人,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今后能出人头地,扭曲了对孩子的培养目标,过度“鸡娃”就是现实中最好的体现。

在分析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区别时,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一方面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也就是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另一方面是教学生吃别人,也就是教人升官发财,成为“人上人”。而生活教育则是一方面不教学生吃自己,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不教学生吃别人,而是做主人,也就是做“人中人”的意思。如果做“人中人”能成为更多人的共识,那么今天的教育焦虑就会少很多。

“小先生”依然有活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了不起,非常重视小先生的作用。在书中,除了不少文章中提到小先生外,《小先生与民众教育》《小先生与普及教育》是专门讲小先生的。当时的小先生,主要是起到“即知即传人”的作用,即把所学知识教给父母、姊妹、祖辈和失学儿童,推进女子教育,加强家校沟通,普及平民教育,可见当时小先生的作用是很大的。

今天,小先生已经不需要发挥陶行知先生时代的作用了。但是“小先生”依然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价值。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来当小先生,这样的“兵教兵”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正如《以教人者教己》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要把所学的教给别人,必须自己搞得清楚,小先生就是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认为,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因为,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对小先生自身的两种益处:以所学转教他人,自己便容易记忆;自幼即教人,为服务社会的实际工作。也就是说,小先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掌握知识,也可以更好地体验助人的快乐。

小先生并不是固定的,只要在某方面有特长,有优势,就可以成为小先生。因此,今天在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中,依然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先生的角色,让大家在互助中更好地成长。

不可忽视师者的范本作用

在论及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时,陶行知先生认为熏染和督促这两种力量很重要,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风吧。陶行知先生还非常强调教师的范本作用,他认为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也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非常强调师生共同生活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在“双减”时代,学生和教师在校内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教师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范本”意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陶行知先生提倡,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求长进,不能懈怠,不能放松,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要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自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学生也会“听师言,观师行”。自身能积极向上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积极向上。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比如陶行知先生倡导的身体、学习、工作、道德的“每天四问”,教师应作为自己敬德修业的参考,模范执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和督促学生成长。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对今天的教育有很多的启发意义。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更多的敬仰。不知不觉间,我对那上千页的《陶行知文集》也充满了期待,也有了进一步“啃读”的打算。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作者:刘波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8日第5版 版名:读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