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题:改革!教育评价指挥棒将怎样变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新华社记者 胡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

作者:lanke 时间:2020-10-15 08:25:51 点击:14078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已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至4%,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交往的语言障碍基本消除,语言生活和谐健康。

全面实施文字改革三大任务

普及教育、提高全民尤其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极为迫切的任务。为此,党和国家确定了当时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了保障文字改革工作有序开展,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标志着文字改革工作全面实施。

简化和整理汉字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颁布,确定了515个简化字及类推简化偏旁54个,分4批推行,1964年整理成《汉字简化总表》。简化字减轻了人们学习使用汉字的负担,对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为消除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语言交流的隔阂,推广普通话是这一时期又一重要任务。1956年1月,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成立。当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的标准。随后,推普工作在学校、军队以及广播、出版、公共服务等行业广泛开展。国家还实施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汉语方言的初步普查,举办了普通话训练班、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普通话教学广播等,帮助各地群众学习普通话、培养推普骨干。

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推行成就显著,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普及、文化事业发展、信息化水平提升、语言文化交流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汉语规范化是语文教育和语文建设的一件大事,出现诸多标志性事件,如《光明日报》于1955年1月1日发行了左起横排的报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词典编辑室,开始编撰第一部以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中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标点符号等在这一时期得到规范,为此后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加强现代汉语规范化、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创制与改革民族文字等工作也取得了重大成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法治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要求,我国继续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大力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推广普通话成为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1982年,推广普通话写入《宪法》,在语言文字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86年是语言文字工作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这是继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语言文字工作系统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确定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调整了工作重点。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广普及普通话功不可没。199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提高了推广普通话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从1998年开始举办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成为推普工作重要举措之一,社会各行业广泛深入开展推普宣传、培训、竞赛等群众性活动,促进普通话普及率不断提高。

1997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了语言文字工作跨世纪奋斗目标,提出2010年以前制定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汉语拼音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建立起有效的中文信息处理的管理制度等。

这一时期,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步伐明显提速,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先后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一大批普通话语音、汉字、汉语词汇、汉语书面语系统规范标准,以及汉字输入、汉字编码字符集等中文信息处理规范标准,并开展了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等语言文字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此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工作得到持续推进,传统通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持续发布。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先后对各级师范类学校、普通中小学开展普及普通话检查验收工作,对高等院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出要求,制定了职业中学普及普通话评估指导标准。2000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并于2004年启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

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此后,贯彻落实这部法律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纷纷出台,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执法管理、执法监督的体制机制,加强对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监管。

对社会语言应用和需求的关注、语言观念的转变也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1998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制定语言文字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2008年,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启动,中国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建立,监测结果和数据定期向社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汉语盘点”活动等定期发布并受到社会关注和欢迎。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

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多次发表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论述,对语言文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就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致贺信,为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语言文字事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语言服务能力,加强语言文化传承弘扬及交流传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这一时期,一系列文件、工程相继出台和实施,编织了语言文字事业的远景规划和路线图——

2012年,《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发布,首次以“语言文字事业”的提法规划语言文字工作。

2013年,国务院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这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的重要汉字标准,体现现代通用汉字在字量、字级和字形等方面的规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规范工作的集大成者。

2016年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为支撑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规划》明确,将着重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等5项重点工程。

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任务。推普工作进一步向农村、民族地区聚焦,推普举措更加丰富多样,效果更加明显。教育部、国家语委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2017年启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县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2018年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据不完全统计,2016—2020年,全国各地开展农村教师、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121.32万人次,开展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228.17万人次。

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信息化建设方面,《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等若干涉及国计民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先后出台,9批外语词中文译名发布,《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为全国3300多万听障视障人员的特殊语言文字权利、受教育权利提供了保障。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网、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成,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研制完成并免费向社会提供,智能语音、智能写作等中文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进入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主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北京冬奥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教育部、国家语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语言规划研究,支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政策研究,成立战疫语言服务团。积极开展残疾人士语言文字服务,2013年启动视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2015年出台《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

传承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一抹亮色。2012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持续深入推进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启动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2017年“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列入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成为广受老百姓喜爱的语言文字品牌节目,累计收视人数超过30亿,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2015年起,我国实施了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港澳台地区的语言文字交流日益紧密,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共建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创新了两岸合作交流模式。港澳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20多年来,内地为港澳地区培训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和普通话教师,港澳地区测试人数累计超过12万人次。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了相互理解,增强了港澳台地区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凝聚力。

与此同时,中外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国际中文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持续推进,中文在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2014年,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以中国政府为主导提出《苏州共识》,提升了我国在世界语言文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2018年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成功召开,形成了联合国教科文自制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岳麓宣言》。中法、中俄、中德等双边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语言文字国际高端专家来华交流项目实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等成功举办,极大促进了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弘扬。

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要求。国家语委委员单位增加至29家单位,形成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大语言文字工作格局。语言文字督导评估的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综合督导和文明城市创建,为语言文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将进一步发挥独特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北京10月13日电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14日第1版 版名:要闻  作者: 王家源 焦以璇 通讯员 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