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都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绘就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第一张五年“施工图”。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既是把握这一宏伟蓝图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蓝图的必由之路。学习体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精神,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扎实落实、稳健前行。——编者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突出教育主题,求真务实,富有新意,绘就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施工图。
教育问题从来都是社会热点
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历来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头戏。今年的报告,反映出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一是教育篇幅史上最长,位置提前,多处出现。教育问题不仅在传统的社会民生部分出现,而且在促进就业中显现,也体现在科技人才培养、扶贫攻坚、精神文化、婴幼儿托育服务等众多相关领域。
二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报告多处谈教育,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创新创业等,事事与教育关联。主要分两处谈教育,扩大就业谈职业教育,保障民生谈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这充分凸显出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充分体现出教育工作是系统工程。
三是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福祉,群众感受直接、价值多元、意见纷纭。李克强总理在谈到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时,提出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列举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
对教育问题成为热点话题应当全面看待、辩证分析、客观对待。首先,教育排在了“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一方面说明教育是民生之首,关涉全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教育重要性和覆盖面的排序;另一方面也说明,群众的教育需求水涨船高,教育工作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必须与时俱进。其次,教育是人人之事,人生大事,群众有共同话语,教育服务大众水平容易见仁见智,不同人的满意度、获得感、成就感有差异。再其次,与教育“获得同等待遇”的还有医疗和食品安全(或食品药品安全)等,说明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解决的水平,体现社会保障能力和文明进步程度。最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亿万家庭福祉,领导关切,社会关注。家家有孩子,人人有话语权,教育问题从来无小事,从来就是社会问题。解决教育问题,非教育部门一己之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统筹社会协同解决。教育问题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变化,是一个满足老需求又产生新需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老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永恒过程。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教育发展的主基调,微妙变化之处需要关注。如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今年报告的表述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增加两个“更”字表明,这是在过去基础上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纵观10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政策指导思想,2010年到2013年均与“优先发展教育”有关;2014年李克强总理首次作政府工作报告,把“公平”纳入指导思想,提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公平”与“质量”。在不同阶段,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公平与质量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公平多数情况下排在质量前面,只有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这说明,仍要更加重视教育公平,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难题,公平与质量并重的教育理念清楚明了,一以贯之,深入人心。
今年的报告阐述当年教育发展的篇幅明显增加,且多处谈教育发展,字字都有含金量,招招实,件件硬。在促进“更加公平”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等。在促进“更有质量”方面,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今年的报告在工作部署中重点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发展职业教育,但基本是寥寥数语。比如,2016年提到了如何发展好职业教育:“加快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2017年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以上年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均在社会民生中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工作一起部署。
相比于前几年,今年的报告将职业教育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放在工作任务第一条“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中单独表述,显示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的理念,是切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招,对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明确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等。
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用字达到391个字,占教育总篇幅的44%以上。这次职业教育扩招,针对性强,覆盖广大青年学生和劳动人口,有利于增加教育消费,促进有效就业,是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新技术变革赋能教育现代化
“互联网+教育”首次被写进2019年的报告,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这意味着国家对“互联网+教育”更加重视。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是提出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儿童托育中育儿过程加强监管,发展网络教育。
“互联网+教育”与国家整个互联网发展战略相关,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一个大趋势,能够有力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既有助于推动“有教无类”,也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在智能化时代加快实现人类千年教育梦想。
教育价值观导向更科学
教育发展要满足上好学就好业的愿望,托起一个民族的未来。一是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在当前财力很紧张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而且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为地方各级政府示范。二是不断改进教育价值观念。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而今年的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并特别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来助力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教育价值观立意更全面,导向更科学,更符合现实,更有说服力。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思路明、招数新、措施硬、作风实,可量化、可测评、可感受、可获得,必将把中国教育带入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必将给人民群众以更多、更美好的期待。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21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