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中人,无不从苦处打出。”或许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而学者们在这场“冒险”中又有着怎样的不凡经历和心路历程。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二十周年之际,特此推出“学者视界”栏目,为学者们提供一个可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平台。
崇高的工作要求我不断努力
韩喜平,政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累计发表二百余篇学术论文,公开出版十余部专著和教材。
时代给了我机遇
2013年—2014年,我有幸成为全国首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岗“长江学者”。坦诚地讲,我没敢想自己能被聘为“长江学者”,更没有所谓的精心设计,直到公示结果出来之后,我知道是幸运眷顾了我。马克思主义是神圣而崇高的,获得这一称号,跟随伟人的步伐,也一定要把自己变得高尚。现在想来,我能够成为“长江学者”,在于赶上了大发展的时代。我赶上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伟大时代,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2015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始建设。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和理论家的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需要深入总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理论探索,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去深刻思考,这样的时代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巨大的发展空间。吉林大学有着强烈的红色基因和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传统,这里的学风,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来自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专业,大家互相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尤其要感谢我的老师,特别是感谢毕世杰老师把我从历史学的思维空间带入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尤其要感谢詹连富教授对我的严格培养和谆谆教诲。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当然,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个人也付出了努力,“人应该尊重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1988年大学毕业后,在那个很少有人愿意选择当教师的年代,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而我凭借着满腔热忱,选择了当一名思政课教师。留校后,我深知,“要给人一勺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为了上好课,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尽可能地多读书、多学知识,从书中汲取智慧与营养。记得当时住房条件紧张,只有一间房,既是卧室又是书房,往往等家人休息后,自己才打开台灯备课,直到很晚才休息。时光荏苒,一转眼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已经第三十个年头了,在吉林大学经历了求学者、教育者的身份,同时还兼顾一些管理工作。时间紧了,任务重了,但一直以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总是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在大学里讲课,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一个好的高校教师,必然是一个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尤其对于思政课来说,更需要深厚的学术积淀,必须做好研究,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就这样,课堂上的全身心投入给予了我科研上的灵感,科研上的飞跃提升了课堂上的张力。
快乐地承担工作重任
做好教学工作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使命,其对我成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认为思政课对于教师的要求远远大于专业课对教师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熟知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专业研究;既应当具有以科研为基础的讲理论的能力,同时又要具有通过理论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那时起,我为自己的思政课教师身份感到自豪,决定要做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承担起思政课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使命,以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要讲好理论课除了情感投入外,还要以理服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每讲一个理论,我都会仔细思考、反复推敲,联系生活的实际,力争让理论能够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对于科研,我主张用“生活感知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纯粹“学院派”的学术,而是要努力“改变世界”的实践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必须要从关注现实出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是“顶天立地”的。一种思想观念的出现虽然不是生活的再现,但它一定是规律的反映,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也才是真正的研究成果。为此,一方面,我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别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我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地”,解决实际问题,力图通过理论研究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最困难问题,如结合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瞄准了农村发展问题,为乡村振兴、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作点贡献,为东北地区和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对于研究生培养,我认为,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今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大家都应该把读书求知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从自发到自觉的人生态度,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获得“长江学者”称号后,自己更不敢也不曾有过丝毫松懈,不断奋进,又取得了一些成果,也获得了众多荣誉。我把这些都看作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研究者和传道者,如果这篇文章能够鼓励更多的人民教师展现师者应有的风范、师德应有的力量、师道应有的尊严;激发更多工作在第一线的马克思主义者发扬“顶天立地”的文风、学风、作风,那将是我的荣幸!(作者:韩喜平,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作者:韩喜平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