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作者:lanke 时间:2019-10-06 15:35:00 点击:32207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题: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新华社记者李斌、孔祥鑫、赵琬微、任峰

  就在几天前——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世界再次聚焦北京,聚焦天安门——约600岁的天安门城楼、“年轻”得多的天安门广场及其周边建筑,再次见证历史性时刻。

  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新华社记者寻访开国大典见证者、曾经参建天安门广场周围建筑的建设者和专家学者,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探寻……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活动中,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老一辈建设者和亲属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一辈军队退役英模、民兵英模和支前模范代表等乘坐的21辆礼宾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10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见证历史,启示未来——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70年前,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天安门就真正从原来皇权的象征成为人民政权、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了。”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说。

  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年间改建后称天安门。

  从八国联军的劫掠到侵华日军的猖狂,从1919年“五四运动”的觉醒、1935年“一二·九”的奋起抗争,到1947年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从开国大典到国庆70周年阅兵……近代以来,天安门见证了太多的荣辱和兴衰。

  2019年,恰逢“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距天安门广场约两公里,是北大红楼。9月4日起,名为《五四现场》和《光辉起点》的两大专题展览,吸引不少人驻足。

  “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在北京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呼唤建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98年后的今天,这个“强固精密的组织”已有9000多万党员,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和富强,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连日来,国庆假期的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人流如织。广场两侧,“红飘带”主题景观格外引人注目,寓意红色基因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开国大典上使用的礼炮、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使用的话筒……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内,名为“屹立东方”的展览正在进行。

  “天安门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贾英廷历时3年撰写出版著作《百年天安门》,希望人们“在对天安门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度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热爱天安门,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这样的“祖国”,无法不让“贾英廷”们更加热爱——70年间,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东方巍然屹立。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从贫穷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的中等收入国家,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实现如此迅速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今年7月,一位美国专栏作家在《华盛顿邮报》网站发文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中,人们熟悉的歌声响起……

  “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董振华说,中国革命之路历经艰难曲折的探索,之所以能够最终找到正确方向,是因为始终保持一个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革命一个最为关键的成功密码。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向世界宣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不可阻挡的。”第一次参加观礼的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激动地说。

  见证力量,启示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

  2018年7月1日,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新时代部分以《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题开展,全面展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一年多时间里,许多观众到此参观,感受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澎湃动力。

  一件件档案,一个个物件……从中华民族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到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复兴之路”为观众展示了一条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

  风雨兼程,砥砺奋进。数据显示,7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600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90万亿元;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8年的77岁。

  从1949年到2019年,天安门广场见证了十多次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强国强军之路。在今年国庆的阅兵仪式上,许多首次亮相的“大国重器”让91岁的原北京军区司令员王成斌激动万分。第四次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礼的王成斌不禁感慨:“真是沧桑巨变!”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代表进入会场(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7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却是换了人间的70年。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的成功,从青藏铁路通车到港珠澳大桥落成,再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中国道路”正展示出非凡的力量。

  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第34次亮相。从1986年至2002年的“五饼式”,到2003年至2008年的“画卷式”,再到2009年至今的“花篮式”,每年的国庆花坛都是八方游客争相合影留念的地方。

  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见证了无数次礼炮轰鸣、国歌高奏,更见证了中国外交稳步前行的铿锵步伐,见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

  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嘉宾相聚北京。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设开放型经济,在推进重塑世界经济秩序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得到了全球广泛响应和认同。”韩国学者黄载皓说。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7)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矗立(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见证英雄,启示未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国庆前夕,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设立30多年的少年先锋岗上,10余位少先队员列队向“人民英雄”致以崇高敬意。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谢思宇同学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到这里站岗,感到无与伦比的荣光和沉甸甸的责任。”

  新中国,没有忘记——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矗立。每逢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人们都要以最高礼仪缅怀先烈。

  新中国,不会忘记——刚刚过去的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老一辈建设者和亲属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一辈军队退役英模、民兵英模和支前模范代表等乘坐的21辆礼宾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时,全场起立致敬!

  “国家缅怀先烈、尊重英雄,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人民万岁’!”天安门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闫树军说。

  “从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出3个‘万岁’,到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焰火打出‘人民万岁’4个大字,这些时刻,让我最受触动。”第一次参加国庆观礼,曾驾驶“蛟龙号”创造世界纪录的“深潜英雄”傅文韬说。

  天安门广场西侧,人民大会堂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表达人民意志的“殿堂”。

  回首作为钢筋工参与建设人民大会堂的激情岁月,年逾八旬的北京建工集团退休职工李莲英说:“所有人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人民当家做主的感觉是我们最强大的动力。”

  1988年1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百姓登上天安门城楼,眺望宽阔的广场、壮美的首都。

  年近九旬的于祥春,是北京建工集团职工,50年前作为油工参与天安门城楼修缮:“1969年的长安街,小轿车少,来往的汽车远没有现在多。如今,站在城楼上向两侧望去,长安街上的车辆川流不息。”

  影像,是最好的记忆。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家黑明的摄影集《公民记忆》,收集了自1949年起人们与天安门的合影,同一个场景,同一批游人,不同的时代,160组照片,讲述了300余人与天安门的故事。

  “人们的容颜变化了,心态变化了,内心越发放松,姿态更加阳光。”黑明说,不变的,是天安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它作为国家符号的象征。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观众在参观北大红楼(4月17日摄)。新华社发(任超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3)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观众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北大红楼(4月17日摄)。新华社发(任超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游人在天安门广场参观留影(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5)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游人在天安门广场参观留影(10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超越时空的启示——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的探寻

  这是10月2日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国庆花坛。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