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分类评价自评报告

作者: 时间:2023-07-17 06:25:52 点击:10600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分类评价自评报告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高校分类评价督导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院成立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对照甘肃省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自查,自查情况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自收到《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高校分类评价督导工作的通知》后,我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6月29日召开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成立了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分类评价督导工作小组,由孟虎院长担任组长,全面领导高校分类评价督导迎评工作。由刘晓伟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分类评价任务落实工作。

6月30日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专题工作部署会,会议要求院属各单位认真制定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分工,压实责任,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各部门负责人于2023年7月3日前认真学习了评价督导文件精神及甘肃省技能型高职分类评价督导指标体系。7月8日前完成了各部门材料整理归档。7月15日前由学院办公室完成了材料汇总和自评报告撰写、审定工作。自评报告和相关材料于7月17日至7月21日在学院网站予以公示。

二、自评情况

(一)办学方向与管理水平情况

1.办学方向

学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宏伟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学院办学26年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地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让学院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2.管理水平情况

学院不断改革完善行政运行体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依法依规办学。着力构建机构合理、职能协调、权责明确、精简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院领导集体既有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又有团结群众、清正廉洁的良好作风,在师生员工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院党委提出以“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工作实、团结紧、闯劲足”作为班子建设目标,近年来带领教职工抓住机遇,克服重重困难,促进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核心。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心系学院发展,具有饱满的爱校热情和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凝练了“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兰科精神。

学院坚持以全面发展观为统领,党政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后勤保障、社会服务等制度不断健全;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坚持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主体,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坚持以多层次、多成员参与评价的教学质量整体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学院办学成果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学院重新修订了《兰州科技职业学院章程》,学院董事会依法依章履职尽责,聚焦重点指导解决学院办学过程中的一些大事和难题,进一步健全了顺应类型教育、符合学院实际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重新修订了《关于健全和完善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办法》《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董事会议事规则》由此逐步健全了各级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规范运作,科学民主决策得到有效实施;重新修订了《维稳工作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10多项安全维稳工作专项方案和管理制度,校园和谐稳定成效显著。重新修订了《院系二级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由此全面深化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了人权、事权、财权同步下移,激发了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简了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优化了决策、督导、落实等各项流程,形成教育资源要素深度关联、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重新修订了《学生实习管理规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管理办法》《课程建设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等10余项教学质量保障性制度规范,教学改革逐步纵深推进,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二)专业定位

学院主动适应甘肃省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面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和新机遇,适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按照巩固提高医学技术专业、调整做强财经商贸专业、培育拓展装备制造专业的基本思路,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培养“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善创新”,服务于生产、建设等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德育为先,突出技能,工学结合,注重发展”和“专业建设围绕企业需求,课程设计围绕能力需求,能力结构围绕岗位需求”的原则培养人才。先后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奇瑞汽车有限公司、陕西前进齿科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陇神戎发药业等多家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工学交替式”“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始终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市场导向、校企结合、系统设计、体现特色”的原则建设专业。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大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等“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着力培育工业机器人技术、口腔医学技术2个院级特色专业,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和“双师”型教学团队、试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医学系充分利用与教学医院“院校同源”的优势,与教学医院合作,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做到“在课堂里建医院,在医院里设课堂”,实现教学与临床融通、学业与就业对接。

机电工程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打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强化“现场见习、岗位实践、顶岗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以上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学院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机制灵活,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服务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师资队伍

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不断完善教师发展规划,充实师资队伍,提升管理水平。经过多年建设,现有专任教师382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97人,占专任教师中的51.6%;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的10.7%;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0人,占专任教师的10.5%;校外兼职兼课折算教师45人,占专任教师的11.8%。学院在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实践锻炼,不断增强教师掌握生产一线新技术、新工艺。聘请20余名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已初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企业高技能水平能工巧匠兼职授课机制。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重点加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2022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共引进录用各类人才60余人。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足了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足了专职辅导员。

根据近几年学院发展实际,为解决职称评审问题,学院及时与省教育厅、省职改委协调并经同意,通过对全院符合条件教职工进行中级职称代评审,全院通过率为80%。

学院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普通职员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分类管理、分类考核。破除“五唯”,结合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社会服务型岗位要求,持续实施“竞聘、直聘、特聘”相结合的多元化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改革。深入实施以目标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优劳优酬为重点的薪酬制度改革,推进落实优秀人才薪酬激励机制。

(四)人才培养

1、强化顶层设计,开启新的征程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以来,我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在深入学习领会“国家职教20条”要求的基础上,成立了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智库委员会。立足学院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论证和制度设计工作;开展了“聚焦制度规范创新,构建完整治理体系”等课题研究工作;起草了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系列文件;明确了学院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擘画了新的蓝图。

2、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共建专业模式路径,在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等5个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由企业定向安置。企业人员进校讲授专业核心课,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学院顺应省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依据就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坚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工作重点,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切入点和主要载体。与陕西前进齿科新技术有限公司、白银市中心医院、西北洁冠义齿加工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十六所等单位联合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健全行业、学校、企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区域产教融合平台。

3、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质量评价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围绕技能讲理论,通过实践练技能,边讲边做,边学边练。

学院认真执行《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师行为规范》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严格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加强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严肃性,保障教学秩序良好运行。认真实施教学过程检查制度,坚持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相结合。加强日常督导巡查、设立班级学生信息员、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形式,全方位获取教师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实施全程监控。

学院制定实施《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质量、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材质量、考试或考核方式、岗位实习等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抽样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情况和对学院教育教学反馈情况,通过收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社会评价信息,完善学院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五)社会服务

学院积极践行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积极为企业、进城农民工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确立不同培训方案,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主要面向在校及毕业学生,社会人员和企业职工开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电工职业等级考试培训,汽车检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SYB培训,汽车驾驶等各类培训,累计参加培训人数达3000人左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院积极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学院广泛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为甘肃省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功能。

(六)基础条件

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占地面积478898㎡,建筑总面积225591㎡。教学、行政办公及辅助用房总面积达到131085㎡。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653.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103元。约10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将于2023年9月建成后投入使用。

学院现设有医学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社科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和退役军人学院6个教学单位,开设护理、助产等24个专业;截至2023年6月在校生7625人;学院设有13个管理服务部门;图书馆藏纸质图书70.85万册,电子图书2万册,电子阅读机期刊3000余册;数字资源量21120册;与苏州青颖飞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有青书学堂网络教学平台1个。

三、存在问题

(一)学院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学院治理体系不够健全

新时期对学院统筹教育资源,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提高办学水平和内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决策机构议事规则、执行机构的职权界定、监督机构的统一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相对突出,学院高质量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二)优质教学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

教学资源是衡量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学院整体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优质精品课程、优势特色专业、省级及以上教科研团队与实验(实训)室等较少,与在校生规模不成比例。优质教学资源除了总量不足之处,在分配上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学院医学专业集聚了相对优质的师资、更多经费支持,其他专业建设上投入不够,实训设施设备不完善,导致专业建设上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各专业难以实现协调发展。

(三)高层次人才缺乏,高水平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学院缺乏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完全依赖于自身预算投入。高水平、高职称教师的匮乏,导致学院教师队伍整体力量相对薄弱,对于学院整体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教师结构年轻化,缺少专业带头的引领,无法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专业教师理论学习深度不够,对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全面。教师的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掌握行业市场需求。优秀人才引育机制,教师长聘体系建设不明显。多元评价、多维发展通道还不通畅。

(四)“以学养学”,学院经费来源相对单一

学院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和举办者投入,依然无法突破传统的“以学养学”模式。加之目前相同区域高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公办高校获得的财政投入大幅提高而赢得的累积发展优势等均给我院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公共财政扶持不够、办学资金来源单一、多元筹资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对我院高质量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五)生源多样化教育教学管理问题

近年来,学院招生来源存在着普通高考、中职对口升学、综合评价、“2+3”分段培养、高职扩招等多元化生源。不同生源之间的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基础差异较大,在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差异很大。这给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

(六)高水平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欠缺

在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高水平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目前,学院还没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改立项也少,教师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数量和等级有待提高,各专业在技能大赛中的成绩还不平衡。

(七)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医院、企业、行业的参与度不高,还没有达到产教深度融合。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实训教材数量不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改进措施 

(一)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加强党的领导,突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学院办学方向、发展规划和依法治校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校长办公会对教学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领导。继续完善办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推进评价机制改革。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并深入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激发学院领导和全体职工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真正把提高办学治校水平作为自觉行动。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使其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推进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当家作主的作用。

(二)把握发展趋势,对接现代职业教育

学院高质量发展需响应国家教育层次类型不断丰富的趋势,积极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在拓展招生渠道上关注非传统生源。根据非传统生源的实际需求,学院继续开拓创新,积极响应国家分类招生的相关政策开展招生工作。二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按照就业导向与升学导向对发展目标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其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重点开展对其就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以升学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重点开展对其专业知识、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学业发展打好基础。三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增强纵深衔接性。在应用型课程的设置上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以课程建设为引领,切实推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逐步健全专业和课程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

(三)坚持质量为本,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坚持质量为本,构建兼顾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与学生能力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在课程设计上开发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保证“双师型”教师比例;在实习实训上,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教学评价上,构建以学生学业成就与就业情况为主的评价体系;在调整改进上,针对人才培养的结果和就业反馈,对一些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确保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不断贴近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动态需求。

(四)探索人才引进新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力量。完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通过优秀毕业生签订、人才招聘会、专家推荐等方式,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围绕专业发展需求,精准引进所需人才。同时,发挥人才联动效应,有效利用博士、教授以及行业精英的人脉资源,吸收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通过帮扶发展、针对性指导等形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质课程研发、高级别项目申报等方面形成合力。加快引进专业发展急需、理论水平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专任教师,解决专业群师资队伍不均衡问题。

二是完善教师成长培养机制,重点加强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培养。根据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不同成长阶段,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坚持引培结合、以培为主的原则,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青年教师职称评审、教学能力发展等提供项目、基金等多方面帮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技术攻关、技能大赛和行业比赛,不断提升道德情操、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信心。

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轮训制度,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工作,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制度。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将评价贯穿于教师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双师型”教师自主改进与持续发展;二要建立学院、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师质量评价机制,提升评价的适切性和公信力;三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与职业精神、教育水平与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评价,并作为教师聘期考核、岗位等级晋升考核、绩效分配考核的重要参考。

(五)发挥资源优势,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高职院校统一化服务的现状。一方面,提供基于不同专业的学习方案。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通过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实施智能化教育评估等,从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提供满足学习者个人需求的优质教育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继续拓展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既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也能够学习到企业岗位上的必备技能。继续加大访企拓岗力度,畅通学生就业渠道。继续把校企合作做实做专,进一步落实校企双方教育合作责任。

(六)发挥多方力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适当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办学。一是发挥社会力量,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作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教育基金会一方面可争取到来自校友、企业、机构等多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学校宣传及影响力的发挥上也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借助现代产业学院,发展附属产业。利用产业学院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附属产业,以获得更多办学资金。

(七)推进制度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制定和完善学院各项激励制度,抓好落实,鼓励各部门及全体教师开展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工作,鼓励师生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形成考核奖励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争取早出优秀成果。

(八)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双育人机制。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单位、相关行业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措施,鼓励医院、企业专家参与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学院加大合作开发课程与实训教材的政策支持与经费资助力度,各专业制定合作开发规划与实施方案,学院加强合作开发管理与技术指导,取得行业企业的合作支持。

学院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检视存在问题,探索解决策略,抓落实、促整改,按教育规律办学。将重点聚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学院综合实力”三条工作主线,克服困难,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

                                                                               202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