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改革,以实绩论英雄

作者: 时间:2021-11-15 17:09:13 点击:8531

历时五年完成重点任务,涉及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有重要意义。

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骨干和中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日前,随着《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历时5年的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

这是现行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首次进行的全面系统改革,涉及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到底改了什么?改革后,如何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评价?评价标准、评审范围有无变化?

11个系列新增正高级职称,13个专业加入职称评审

“快递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评职称了!”虽然相关政策2019年已出台,可只要有人往群里发相关的内容,王应泉和他的伙伴们依旧很兴奋,每次都讨论热烈。

“我们作为快递小哥,现在还不能直接参与评职称,但却给了我们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王应泉说,快递员毕竟是“青春饭”,自己将快递工程技术人员列为转型方向。

本次职称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将新兴职业不断纳入职称评价范围。截至目前,共在相应职称系列中新增艺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运动防护师、快递工程等13个评审专业,各地增设特色评审专业113个。

对蒋雪梅而言,惊喜则来自职称级别的突破。

“从未想到自己这辈子还有机会评上正高级职称。”作为公司的老会计,蒋雪梅早早就评上了副高职称。可按照过去的规定,就算她再如何“精打细算”,也只能止步于副高。

2019年,《关于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要完善会计人员职称层级,增设会计人员正高级职称。有了打破职称“天花板”的机会,蒋雪梅再次踌躇满志,“生活有了新目标,工作就更有动力,获评后也更有成就感。”

不仅仅是会计师,本次职称制度改革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将所有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具体而言,增设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系列的正高级,惠及近3000万专业技术人员。”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5年间,11个首次设置到正高级职称的系列新增正高级职称6.6万人,有效增加了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

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

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华松依然被评为教授。他所凭借的是出色的教学工作业绩。

蒋华松的个人经历,体现的正是本次职称制度改革的重点——让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

标准是人才发展的风向标,评价一个人才,就是树立一个标杆。有好的标准,人才就会充分涌流。长期以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存在着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等问题。

“本次职称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着重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一刀切’等问题,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破除唯学历论,主要比拼能力水平。

会计、经济等系列将起点学历放宽至高中。在工程、农业等系列中,不具备学历要求的,由行业内2名以上专家推荐即可参加职称评审。翻译、演员、计算机软件等系列或专业对学历没有要求。“应该说,学历问题已不再是参加职称评审的障碍。”这名负责人说。

——不再只数年头,以实绩论英雄。

对科研人员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顶天立地”;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把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各类教师主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

——论文不设“硬杠杠”,破除唯论文论。

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对高校教师不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参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与临床实践相关的评价指标,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均可替代论文要求。

此外,为了让职称评价更加科学,改革细化了职称分类,实行分类评价。通过改革,将高校教师划分成教学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其中,教学为主型对论文不做硬性要求。“本次改革,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细化人才专业分类,实行分类评价,从而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有效。”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限制,畅通申报渠道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改革还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扩大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让更多民企专业技术人才加入职称评审。近年来,民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达3800多万人。

2020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印发,扫清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隐形门槛。通知提出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或组织开展民营企业专项评审。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或“直通车”,民营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级别职称。

设立“立交桥”,让更多高技能人才参评职称。此次改革过程中,人社部两次印发意见,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重点打破学历、身份等条件限制,鼓励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应通尽通、能通尽通。

截至2021年初,全国已有1826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职称。酒钢集团一线技术工人杜均就是政策的受益者。曾获得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的他,在2019年12月底获评正高级工程师职称,成为甘肃省首位“工人教授”。“获评‘教授级高工’,这是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和激励。”杜均说。

“改革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拓展评审范围等措施,树立了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导向,拓展了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发挥了用人主体积极性,充分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坚定不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以支撑数字经济为重点,不断拓展新职业,逐步将成熟的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畅通新职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另一方面,以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不断完善职称评价新标准,全面准确反映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水平,激励更多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同时,以行风建设为抓手,不断健全职称评审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系统行风建设,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的良好环境。

(本报记者  李心萍 )

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