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昔日荒漠戈壁 今朝生态新城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24 12:02:59 点击:7537

    原标题:“兰州新区获批6年”系列报道

    昔日荒漠戈壁 今朝生态新城

  2012年,伴随着第一台打桩机铿锵有力的轰鸣声,沉睡了数百年的秦王川迎来了新生。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为秦王川这片古老的土地赋予了新的活力。

  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兰州新区是这样一幅画面:全面完成1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给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配套;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一批大型企业落户投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大数据等一批产业集群快速形成,综合保税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产业孵化大厦、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获批,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GDP年均增速近30%,教育、医疗、商贸、文化旅游等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短短六年,当梦想照进现实,“宜居、宜业、宜游”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兰州新区的城市水平不断升级,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6年、2190个日夜,兰州新区从一张白纸上起步,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如今,一座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于阡陌沟壑交错的荒原上拔地而起,秦王川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新城崛起的巨变。

  从农业村镇向产城融合现代新城的蝶变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能想到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贫瘠的土地。站在黄河大道旁边拔地而起的瑞玲国际酒店前灯光璀璨的广场,73岁的施礼邦感慨万千。

  “祖祖辈辈在秦王川生活,没想到晚年能过上这样幸福的生活。”在秦川镇保家窑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施礼邦见证了新区6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区获批之前,施礼邦一家6口人靠40多亩旱地耕种的小麦、胡麻、大豆等农作物为生。“一年到头除了口粮,收入也就是1000多元,村上很多人家还住在窑洞里。”

  2014年,施礼邦搬进了彩虹城失地农民安置房,开启了他晚年幸福生活之旅。“如今,我住在90平米的楼房里,每月按时领取退休金,生活无忧无虑。”施礼邦现在是彩虹城社区老年协会党支部成员,承担着社区图书室、棋牌室和健身房的管理工作,义务为社区居民服务。“人老了不仅要有所依还要有所为,我现在身体很好,能为大家做点事也是幸福的。”

  从一个地道的农民变成新区居民,体现在施礼邦身上的不只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传统观念的质变。

  彩虹城是新区第一个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刚搬进小区的时候很多人甚至不会按电梯,卫生条件也很差,现在越来越像市民了,文明、友善、和谐。小区现在已经是‘活动天天有,歌声处处在’,也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这就是小区和居民实打实的变化。”兰州新区彩虹城中心社区党工委副书记甘建廷说,小区从建设初期入住了仅仅3000多人,而现在已经达到了2万多人,流动人口就有4000多人。五湖四海的车牌早已让这里“兼容并蓄”,不同口音的人群汇聚于此产生了独特的“彩虹文化”。

  如今,随着瑞玲商贸中心、进口商品中心、奥特莱斯、兰石小区等商圈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彩虹城已经成为新区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之一。

  6年来,新区全面完成1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给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配套,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完备。建成现代化标准幼儿园56所,中小学44所,总学位达到3.8万个,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建成二甲医院2所,在建三甲综合医院1所,总床位达2100多张,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大型商业体30多家,建成或在建准三星级以上酒店25家、经济型商务酒店70多家,西部恐龙园、奥特莱斯等一大批项目建成运营,商贸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一座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的现代化新城正在秦王川大地迅速崛起。

  从荒漠戈壁到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的飞跃

  “这里曾是一片烂泥滩,经过这些年的精心设计和改造,如今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湿地公园,每到节假日,好多市民都会带着家里人来游玩。冬天到这里过冬的候鸟有80多种,白鹭、苍鹭、天鹅等等,都能见到。”站在水波荡漾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湖畔,兰州新区市政集团绿洲公司总经理彭晓莉自豪地说。初秋的早晨,漫步在栖霞湖和湿地公园,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令人无法将眼前的湖光山色和昔日脏乱的盐碱滩涂联系起来。

  把兰州新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区是历届领导班子的共同目标。6年来,新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发展绿色产业,开展土地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工程,全面实施道路绿化、绿化造林、空闲地复绿、生态修复等各项绿化工程,累计完成生态绿化面积19.34万亩,城市核心区绿化率达到31%,生态防护体系相对完备、生态景观特色鲜明的总体格局已初步形成。2014年6月,兰州新区荣膺由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权威机构共同评出的“绿色中国·2014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昔日的荒原上崛起了一座生态绿城。

  “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质量好,除了冬天寒冷之外与老家没太大差别。”已经习惯了新区生活的成都商人王凯告诉记者,住在这里,已经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感觉自己就是兰州新区人,曾经不愿来,现在不想走。”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新区旅游商贸产业日益完善,目前,已完成投资43.02亿元,建成西部恐龙园、长城影视、兰州国际嘉年华、晴望川—民俗文化村等10余个大型景区。同时,高标准建设了亚太生态园、梅园生态园等一批餐馆、茶庄,打造形成了新区特有的农家饮食文化品牌。目前,已营业各消费层次餐厅750余家,建成营业准四星级酒店4家、准三星级酒店15家、经济型商务酒店60余家,可为游客提供8000余张床位。同时,不断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全面实施综合立体宣传,已举办“美好未来”音乐节、“丝路明珠·兰州新区”群星演唱会等重大节会,主动开拓新兴细分市场,大力开展旅游节会推广,全面提升旅游服务环境,自2017年统计以来,新区共接待游客33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7亿元。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积极融合乡村振兴和旅游强省战略,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大力推动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发展,投资15.5亿元建设康瑞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中渭休闲农业综合体、中川牡丹园等农业观光项目,建成营业农家乐示范户98家。仅2018年上半年,农业观光旅游近30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增收2500余万元,乡村旅游为当地村民人均增收约230元/月。新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1.01%下降到2017年的1.24%。

  新时代赋予兰州新区新的机遇,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将兰州新区推到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举全省之力支持新区发展成为社会共识,“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生动实践正在秦王川大地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信息来源:兰州日报全媒体   记者: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