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专创双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lanke 时间:2020-08-25 13:38:40 点击:13212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产业升级迭代,尤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并挖掘学生创新创业基因与潜力,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产教融合、专创融合是高职院校批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建立教育链和产业链良性循环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误区:创新创业是“小众化、精英式”教育,对少数具有创业意向的人加以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缺少行业的参与,往往停留于坐而论道;开设了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与专业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缺少耦合联动,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状况。同时,不少专业的转型升级跟不上产业发展新需求,缺乏前瞻思维和科学的顶层设计。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发明家和小老板,而是培养大批敢闯会创、具有家国情怀的实干家和事业的开拓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顶层设计上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依据共赢共生的教育生态理论,形成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破解办学封闭、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创新创业园区和专业学院的管理合并,建成产业学院,促进学校精神理念、管理制度、组织架构等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协调一致。推进专创融合,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元素、种子融于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出台双创教育、产教融合专项制度,从创业认定、项目孵化、学分转化、基地管理、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产教、专创”双融合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需要行业产业资源与校内资源的有效互动和整合,校企协同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学校要将“产教融合和精准对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学院+园区”产教融合模式,构建“入企实训、接单实践、自主创业”分级递进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中双创人才培养的区域适用性。

通过“产教、专创”双融合,校企协同开展真刀真枪实训,可以促进学生从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成熟实践者,增强创新创业“热度”,夯实人才培养“厚度”。

邀请多元主体、企业精英共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以及教学资源,可以打破“闭门造车”,打造一批具有普适性、接地气的教学成果,加快创新创业人才专业化链条式培养,加大专业转型中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等要素的融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创新创业环境。

强化多元化双创师资队伍建设

推动大学生由“看客”发展为“创客”,需要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转换教师角色是培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型的创新创业导师,成立一支以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主体、成功创业人士和企业管理人员为兼职创业导师的优秀师资队伍,分层分类组建创业导师团队,依托产教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学校要切实提高全校教师对专创融合的认识,建设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在课堂改革中融入创新创业范例,积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各专业教育领域的深入实施。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的产业创新需求,在教学中主动结合专业内容,从而实现双向发力。

要面向“产教、专创”双融合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强化当地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产业资源的育人作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学校开展的各类主题社团、竞赛活动,制定的各类评奖评优制度,要体现对创新创业的扶持与引导,充分尊重和支持创新创业成果,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自我效能感。

在“产教、专创”双融合模式培养下,笔者所在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创业率高达14%,师生专利400余项;创业后劲足,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率近20%,不少毕业生年销售额达到上亿元。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丰富,学院+园区,形成了电商创业生态圈和环湖创意产业带,拥有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国家林产品创意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和1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提供上万个创意设计作品,服务生产企业3000余家。

(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作者:马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