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职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从典型特征入手,将理论课、理实一体课和实践课进行分类建设,要实现通识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机统一,同时按照课程分类进行质量监控,旨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课程;分类建设
高职课程的典型特征
1.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需要通过深入社会和用人单位,明确专业就业岗位群及其对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道德要求;面对岗位提炼专业核心技能,针对技能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
2.实践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源于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群。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是高职课程的显著特征。教学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综合性
高职教育结构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即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技术人才,社会越来越需要从事服务于人、从事管理工作的文科技能人才。结合就业岗位服务对象多变性、工作环境多样性、工作内容复杂性的特点,需要更多地运用综合知识与能力、跨专业的视角解决问题。因此,在职业性的基础上,高职课程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高职课程的基本类型界定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将课程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从结构性角度,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规定性角度,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形态性角度,可划分为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从选择性角度,可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具体到高职课程层面,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对“课程类型”数据项的界定,高职课程可以分为理论课、理实一体课和实践课三种类型。具体特征如下:
1.理论课
以文化素质或基本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理论传授和实践应用。教学内容以专业发展和能力训练需要的知识、理论为主线。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
2.理实一体课
以文化素养或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目标来自学生职业岗位分析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分工。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为主线,有利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3.实践课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设计实习实训项目,巩固核心技能。
从知识类型角度对高职课程的分类
如果从广义上说教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帮助克服过分专业化的弊端。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源于这一认识,我们将高职课程从知识类型进行最基础层次的划分,即可以界定为通识课程与职业课程。
1.通识课程
一是基础知识与素养。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培育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使高等教育充满人文关怀,富有探索精神和求真态度,成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家园。高职院校要将公共素质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计划,建立通识课程学习平台。实施思想品德、信息技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人文素养、音乐鉴赏等模块教学,做到基本知识与素养培养三年不断线、三年有深化,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基础。
二是人格与价值观。健全的社会人格是学生立足社会、健康生活和工作能力不断进步的基础。要使学生通过接受“生命、生存、生活”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爱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生活;采取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上述观念、知识、技能、习惯等方面有所受益,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达到“一次教育、终生受益”的目标。
三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包括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高职课程应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通过主题教育、职业角色体验、开展义务讲解、敬老助残、服务文明出行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职业课程
现代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面向市场和岗位技能需求而实施的专业化教育活动。因此,职业课程就成为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课程,要将职业精神、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是职业精神。职业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对学生职业岗位精神的强化和培养,即培养学生在专业就业环境中需要重点具备的基本认知、素养和精神特质,如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无私奉献、公平公正、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要将职业精神传递落实在日常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和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要充分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活动,将职业精神与素养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在进入岗位工作前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
二是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模块是职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强调实践性的特征,并不能够抹杀职业基础知识理论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工作不仅凭热情和技巧,更凭理性和知识,要以提供专业知识的课程为载体,通过专业训练使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感,使得学生在实践专业技能时,更加遵循科学性原则。
三是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显著特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要求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课程的设置,必须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要与行业、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将专业岗位所需的最新技能和素养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设计中。
对高职课程的质量监控
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角度,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针对高职课程的特征和分类,开发分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把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关键环节,分类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见表1)。
院校可通过建立教学督导室、教学质量管理岗和二级教学单位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三级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专家、同行、管理人员、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体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将通识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机统一,加强在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综合课程建设,通过分类构建课程模块,使人文类、科学类、综合实践类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岗位实训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强化社会责任感,确保学生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能够实现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与成长。(作者:张瑞芬,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信息传媒艺术学院)
本文系2016年市级教改立项项目“高职课程分类分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71615041007)资助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 李曼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2]丁辉.对高职学院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76-177.
[3]孙华英.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梳理与剖析[J].成人教育,2013(4):79-80.
[4]张俊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50-152.
[5]王建平,常从淼,王洪林.高职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08-109.
《北京教育》杂志
作者:张瑞芬
上一篇:找准高职课程思政有效切入点
下一篇:“职教出海”,各显神通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