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向

作者:lanke 时间:2019-07-12 09:01:25 点击:1147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这明确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内涵,“引领改革”是基本定位,“支撑发展”是效益要求,“中国特色”是根本属性,“世界水平”是质量标准,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相互支撑,指引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方向。

引领改革:适应产业需求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技术和组织模式快速变化,生产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生产方式研究化、服务与生产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高水平专业群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引领高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定位由简单重复的装配者、操作者向更高层次的智能生产系统的规划者、应用者、改造者、调试者、决策者转变;能力培养由单项应用,向系统集成的“交叉”“复合”“多项”联动转变;服务重点由“单人单岗”,向“技术+人才”打包供给转变。

重构专业群结构体系。一是结构重构。专业群与产业高度匹配,是改革的内驱力与逻辑起点。服务面向是决定建设水平的关键,一个专业群试图对应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解决产业链上的所有问题,是不科学、不现实的。专业群的结构重构,重点在于准确判断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明确对应的岗位集群,明晰专业群与岗位群的映射关系,优化专业建设重点和质量要点。二是体系重构。面对高职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变化,专业群承担着在校生和社会人员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均需重构,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优化专业群治理体系。一是校企双带头人负责与多元主体参与的统一。创新专业群治理机制,保证政府、行业、企业人员能够深度参与,探索建立独立法人的专业群指导委员会或职教集团。二是技术管理与文化管理的统一。技术管理主要包括结构化教师团队的重组、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的精益化管理等,进而让管理制度升华为文化,形成共享开放的建设文化、精益过程的管理文化、标准化特征的职业文化。三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统一。校企合作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技能平台,形成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和订单化育人的智慧服务平台。

支撑发展:担当时代使命

时代发展要求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产业发展要求高职教育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都要求专业群发挥资源集聚效益,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技术创新服务水平。

面向产业链,以团组融合方式供给技术技能人才。团组融合是根据项目技术模块重组教师团队,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形成项目团组,共同开展项目教学和生产实践,以培养产业急需技术交叉应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团组融合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对智能制造典型产线(产业链)的整体认知,培养既熟悉各个相关岗位,又了解整条产线的团组融合型人才,适应未来智能制造产线的改造调试应用。二是团组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专业群根据智能制造项目的技术模块开设基础平台课程和产线综合课程,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团组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在项目开发中提高技术技能,既为企业提供分岗位和产线集成的项目人才,又为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供人才团组的打包服务。

聚焦技术链,以平台方式提供整体方案服务。一是服务的核心功能要准,每个专业群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应当是聚焦,而不是无限扩散的。例如,一个专业群不可能服务于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但如围绕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服务于智能车间各智能单元和智能总产线的应用,其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群服务定位,就比较精准。二是聚焦核心技术,搭建专门化平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设专门化技术技能平台,将科研院所、先进企业的名家大师请进来,将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成果转化出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三是围绕核心技术集聚资源,服务企业和社会。根据技术模块,校企共同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将企业案例转换为教学资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纳入1+X制度试点,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向退役军人等群体开放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特色:坚定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扎根中国大地、回应中国需求、彰显中国特色。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接班人”素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要求。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德技并修”,加强思想政治、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的学时学分,强化劳动育人和工匠精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三是专业课程教学落实课程思政,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学时分配、教学评价等环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四是资源建设强调“环境育人”,教师是“双语”教师,既懂业务,又精思政;教室是“双语”教室,将家国情怀融于教学场所。

世界水平:打造国际品牌

中国高职教育达到世界水平,高水平专业群就必须先成为国际品牌,成为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国际标准的建设者、国际资源的提供者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协同者。

师生登上国际舞台,彰显国际影响力。一是专业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或承接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等方式,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二是牵头参加或组织国际专业技能竞赛,将学生推到国际舞台的中央。三是组织职业教育国际会议,开展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专业文化交流。

资源实现国际共享,展现国际对话能力。一是课程资源的共享,将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等学习资源对外开放,对外发行与推广双语教材。二是产教融合资源的共享,以“走出去”企业为媒介,将专业群技术资源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对外开放并共享。三是技术人才的共享,通过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形成国际职教工匠和职教大师的人才优势。

进入国际标准俱乐部,掌握国际话语权。一方面,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本土化教学模式创新;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标准开发的国际话语权,最终产出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作者系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7月09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