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技能与抽象的素养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深刻地认识这种内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教育教学发生的过程,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从“习得具体的技能”到“形成关键的素养”之间,存在着一条自然的上升通道,中职教学需要顺势而为,从实入手,由实生虚,帮助学习者实现三重连续的改变。
人与工具关系的改变
技能的本质是人与工具的关系。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创造出生产与服务的工具,工具是技术的结果,而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生产与服务的能力即技能。
技能是经反复训练习得的。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载体,让学生与工具反复互动,形成新的“人与工具”关系。这种关系的改变有几个台阶,先是由不会到会,即由不会使用到能够使用,这是技能获得的第一步;再是由会到熟练,即可以半自动化地进行操作,实现过程流畅;然后是由熟练到自如,即工具“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操作呈现出一种美。面对同一把菜刀,特级厨师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他们与菜刀之间的关系不同,技能就是隐藏在工具之后的关系。
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肌肉记忆。人们通过与工具的反复互动形成肌肉记忆,是技能训练带来的最显性改变。这种改变会以个人经验的形式留存在人的身体里,它是相对稳定的,人们学会了游泳、骑车,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轻易遗忘,这是个体经验的重要特征。
身体机能的改变
技能隐藏在人的身体之中,是经反复训练形成的。从各种具体的技能当中,可以抽象出一些核心技能,这些技能指向身体的机制,可以用“名词+形容词”来加以描述,如手稳、眼尖等。
通过恰当的载体,可以经反复训练形成核心技能。核心技能是在具体技能基础上的升华,一旦形成就具有可迁移性。不同的工作岗位,尽管使用的工具完全不同,但是关键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却是相同的。如许多职业岗位都需要“手稳”的核心技能,理发师需要“手稳”才能理好平头,油漆工需要“手稳”才能喷涂均匀,外科医生也是如此,只有“手稳”才能做好复杂的手术。因此,针对不同的岗位工作,完全可以设计一些旨在改变身体机能的载体来训练核心技能,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的一个方向。
身体机能的改变是一种更加实质的改变。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身体机能会变得与以前不一样,变得与他人不一样,这种机能可以反复稳定输出,如果再结合个人的其他经验与策略,就会自然形成具体情景下的综合应用能力。
“心”的改变
身体的改变从来不会单独发生。伴随着身体机能的改变,必然有思维、情感以及态度等“心”的改变,它与身体机能的改变是一个交互发生的过程。
所有训练手稳的进程,都必先调息,同时伴随着静心,静心指向专注,而专注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身体机能的改变目的是“向好”,如汽车喷涂怎样做到又快又匀?这种“向好”既是生产与服务中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个人追求的一种良好品性。对自己身体机能的挖掘更是一个“向美”的过程,无论是哪种操作,只有正确的才是美的,而美的操作往往是轻松自如的、舒服愉悦的。这种体验的挖掘不仅能提高审美情趣,更能潜在地帮助我们爱上未来要从事的工作。
核心素养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如果引导得当,学生会自然生发出“专注之心”“向好之心”“向美之心”,如此等等的品质都指向核心素养,可以说具体技能的培养与“心”的改变在本质上是同步的、一致的。
推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有一种新的思维。技能培养的载体可以相对不变,但是定位的培养目标应不断上移,指向核心素养。正如一把枪,枪的结构与子弹没有变,但是因为指向的目标不同,导出的结果也就改变了。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