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目标,释放出国家全面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息,凸显了高职教育在国家就业优先政策中的重要地位,意味着高职教育又将迈入大发展的重要时段。高质量完成百万扩招目标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高职院校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高质量、高水平的业绩展现新作为。
基本前提是“把握大势”
高职院校必须宏观地把握好国家、地方和市场的“三种力量”。一是国家政策的“引力”。国家政策具有宏观性、方向性和引导性。随着国家就业优先政策框架下的各项定向调控举措落实,特别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的改革与完善,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的修订,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下“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的出台,必将产生强大的宏观政策引力。二是地方政策的“增力”。落实百万扩招目标,需要地方统筹协调好专科与本科、中职与高职、应届与往届、省内与省外的招生计划,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制定国家政策落地的评估及奖惩机制,从而形成“增力”效应。三是市场主体的“推力”。要从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市场的力量不可或缺。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做实做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做大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形成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终极目标是“服务需求”
面对百万扩招目标,高职院校要做足“服务需求”的大文章。一是研究需求是第一方法。破解百万扩招的难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查研究。要广泛走访政府和企业、社区、农村,在调查研究中孕育新点子、新思路,形成新方案、新对策。二是瞄准需求是第一策略。一方面,要参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产业和职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受教育群体的特点和实际,创新办学形式、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等。三是满足需求是第一要务。高职院校面对的需求挑战,虽然有区域性差异,但总体上不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需求变了,质量、服务怎样跟上的问题。当前,要重点解决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矛盾,不断扩大有效供给。
主攻方向是“提升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为高职院校发展指明了道路。一是办学结构决定质量。完成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目标,形式上是规模问题,实质上是结构问题。空间结构上,在优化学校实体空间及存量资源配置的同时,要不断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特别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学制结构上,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扩大中、高、本衔接的范围和规模,形成独立完整的职教学制体系;专业结构上,要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预测预警,同区域的专业错位发展;形式结构上,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举,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抓手,打通1与X之间的“双路径”,实现“双促进”。二是品牌特色体现质量。要纠正贪大求全,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精心培育独特“偏好”,当“小巨人”学校,建立具有类型教育和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超市”,不断提高学校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三是人才培养彰显质量。扩招、扩容是政治任务,但不能以牺牲办学质量为代价。要以落实国家教育教学相关标准为核心,并根据不同生源结构,分类制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建立专业对接度、学生就业率、师生获得感、社会满意度等办学绩效指标与专业、课程、教学、师资和管理等办学过程要素之间的矩阵式对应关系,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闭环。
根本途径是“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要以落实百万扩招目标为契机,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学校转型发展,从改革中获取不竭动力。一是坚持系统化改革思维。百万扩招不是高职院校一家唱独角戏,需要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多方协同,需要招生政策、拨款政策、用人政策的统筹协调,需要跨区域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受教育者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路线。实行高职院校从固定学制向弹性学制的过渡,不断增强高职教育学时的伸缩性、过程的实践性、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性,充分满足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需求;开展校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联合招生招工的试点,构建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的衔接机制,推进招生制度和学制的诱致性变迁。三是聚焦关键性改革内容。要以模块化的课程制为基础,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入学制、选课制、学分制和评价制,逐步实行“宽进严出”政策,扩大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实行对先前学习的认可(APL),实现学习成果的可积累、可追溯、可转换,建立健全1+X证书评价制度,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9日第8版 版名:新闻·深度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