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奋进新时代、职教再出发”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校长代表们,结合各自的实践探索,畅谈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感受和正在发生的职教故事。特摘编,以飨读者。
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
“一带一路”与职业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8年,中外院校与亚龙三方签约组建成立了亚龙丝路学院。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办学仍存在一些困惑:寻找对口合作职业院校比较难;很多合作院校只是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或备忘录;只有学生或老师短期交流互访活动;直接走出去办学成本高、投入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需要中国的各方面支持等。亚龙丝路学院的建设将秉承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国际化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方式,共同研究推动亚龙丝路学院、鲁班工坊等建设,促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科技、文化、产业人才等领域全面交流与合作,为中外院校和企业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工程科技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保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访升:
融合创新,赋能升级
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校的内涵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三方面:人才培养力、学校的创新力、学校的福利,核心归根到底就是建设发展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将服务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最终为社会发展服务。具体到工程学院,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另外,高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和美育。因为,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审美素养影响今后人生的幸福感受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教分会理事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建松: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成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大概形成了这样几个发展脉络:从起初的“有其实但无其名”;到职业大学使职业教育有了“名”;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大众化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高职教育有了新定位;高职教育在学习借鉴之中发展;高职教育的自我探索创新之路;高职教育在学习借鉴和探索中自立;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我认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有8个特点:第一,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第二,坚定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第三,坚持产教融合立德树人;第四,在坚持就业导向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多样化成才的需要;第五,实行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并行;第六,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发展;第七,培养双师的教员和双证的学生;第八,站在十字路口,我们职教人要研究高职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在新时代再出发。
麦可思公司总裁、麦可思研究院院长王伯庆:
高职教育的特殊贡献
高职教育的成果是什么?我们用几组数据来看一下高职教育的特殊贡献:根据教育部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在规模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通高职在校生增长了28倍,普通中专在校生增长了7倍。根据麦可思-中国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圆了普通家庭孩子的大学梦;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显示:职业教育具有扶贫效应。教育部2013-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职业教育为产业提供了生力军。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从2013届的54%,到2017届的65%,这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刘斌:
改革中探索,实践中创新
天津职业大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同时也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历史。经过40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我们的社会声誉也得到了社会认可。
新时代,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建设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学校在改革中探索,于实践中创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第一,制定了“天津职业大学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深化创新发展。印发了《天津职业大学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建设2020行动计划》;第二,以“优质专业对接产业”为切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学校以“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为深入产教融合奠定基础;第三,以“深层次校企合作”为途径,服务区域经济;第四,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职业精神培育,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让职业教育,站在新时代再出发。
杭州技师学院院长邵伟军:
大国工匠是如何炼成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而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要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整合各种要素和社会资源,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的合力,把工匠精神日益打造成当代中国的一种新型软实力,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大国工匠,我认为需要做到“八个一”:一个精准高效的行业办学定位,一种深厚的专业办学积淀,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一套科学的竞赛集训体系,一个合理的选手梯队,一套完善的实战方案,一群深度合作的企业战略伙伴,一种良好的竞赛文化氛围。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专业群。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大国工匠,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邓庆宁:
职业院校教育变革的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每一轮工业革命都是新一轮的新旧动能转换。当前,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在哪些领域可以有所作为?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回归人的本质、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创设多元融合的平台、提供多元交互的服务、跨界为王的时代、国际理解文化的学习、创新引领未来。
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侯光:
国企主体办学下产教融合“三三模式”
北京市商业学校是由原北京市第一商业局于1964年创办的半工半读学校,“文革”期间停办,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复校,先后隶属于北京市一商局、一商集团公司,2011年,随着一商集团公司与北京大型国有企业祥龙公司整合,学校成为直接由祥龙公司领导、举办的中职学校。
学校始终坚持企业主体的特色办学,探索实践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三三模式”,极大激发企校办学活力,显著提升了办学效益。“三三模式”是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在政府统筹、国企主办、行业指导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作用和优势,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三统一”,在办学机制上实现“三协同”,在制度文化上实现“三融合”。“三三模式”的实践,对产教深度融合中“产教一体、校企共治、双向服务、融合发展”等一些瓶颈问题进行了探索创新,使产教融合从资源共享走向更加深入的服务生态构建,打造企校发展共同体。(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
下一篇:“职教出海”,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