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职业教育进入精准改革与发展的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今年召开了“贯彻十九大精神 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改革”的会议。满足社会、企业、学生的合理期待,这是精准改革的落脚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会上提出要解决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在精准改革中实现新跨越。
这里“精准”的涵义应该是指:职业院校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服务的、是为当地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应该怎样与当地的、或行业的产业对接、精准满足产业需求?以及怎么样精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这涉及职业院校的专业应该如何设置、建设、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一般只能是在专业目录中去选择开办什么专业,但是如何选择专业则是需要智慧。虽然是否需要开办一个专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至少不能跟风,不能过早、过快地去追新兴专业或热门专业。因为我们必须考虑这些新兴专业和热门专业在你当地有没有需求?如果有需求,那么是制造领域方面的需求,是应用领域方面的需求,还是服务领域方面的需求?有多大的需求规模?
21世纪初,职业院校大量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过于超前设置的例子。企业当时根本不需要大量而稳定的电子商务技能型一线操作人才,因此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不少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不得不转型或停办。类似的情况在后来物联网专业、网络技术专业等都曾出现过。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首先要强调针对性,即要针对本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开设专业,尤其是要针对量大而稳定的需求开设专业。开设这类专业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稳定就业、对口就业,也有利于学校稳定专业的持续投入建设,如师资、课程、设备、图书资料,等等。现在职业院校又在一窝蜂开办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等专业,而且很多都是在中西北部的省份,这种状况是否会重蹈覆辙?值得警示。
在专业的设置上强调针对性的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运行过程中又要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因为职业教育一定要紧密贴合市场,今年招生的专业、专业招生的人数,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年后市场已经变了,不太适应了,所以学校对于市场的需要和变化要做出灵敏、及时和有效的反应。
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要具有柔性和灵活性,而要能够做到这样,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动态、灵活的课程框架体系。如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和学生就业需求的变化。
总之,职业院校既要具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又要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来调整和运行专业。学校在开办专业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多设置宽领域的专业、有规模的招生,这不失为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思路。(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汪治)
下一篇:“职教出海”,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