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启蒙科教兴国战略

作者:lanke 时间:2019-05-09 14:51:48 点击:9886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4月30日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继续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总结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趋势,讲清楚为什么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五四运动到科教兴国战略

100年前,中国大地上兴起了救亡图存的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带来了“德先生”(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Democracy)和“赛先生”(科学准则和科学精神,Science),崇尚科学、开启民智,掀起了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00年后,科教兴国从精英认识上升为全民公识和国家战略。在科技上,我国从弱国跃居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国,接近创新型国家门槛。在教育上,我国从文盲大国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整体达到世界中上水平,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支撑。其间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五四运动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是跟它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分不开的,离不开“德先生”的思想启蒙,离不开“赛先生”的知识贡献。拥护“赛先生”,就是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赛先生”是与传统封建主义决斗的武器之一;提倡“赛先生”,是为了启蒙,为了救国,为了使中华民族走上解放和富强之路。

传播科学精神的催化剂

五四运动提倡的科学精神是永恒的,它要求的不是某种或某些科学理论,而是不断进步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人们不断用科学战胜迷信,用新科学取代旧科学,追根溯源,彻底颠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唯技术论,把科学理性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积淀了一定的科学传统,着重破除国民的愚昧、迷信和盲从性格,塑造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精神,形成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培育了执着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改革创新、理性分析、严谨求实、实验实证、开放合作等多方面的科学精神,激发了亿万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推动科技进步的添加剂

纵观中国历史,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一直伴随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古代科技可谓灿烂辉煌,一度领先世界,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因其自身的致用性、政治依附性等诸多缺陷,始终未能成为独立发展的力量。科技落后招致社会停滞,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而建立在西方近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却使人类的发明创造从一种自发状态进入一种自觉状态,整个世界为之一变。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五四时期适时提出科学精神,暗合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适应了今天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时光流逝,岁月穿梭,在随后的一百年里,“赛先生”真是起了很大作用。科学是发现规律,技术是创造发明。我们先是造出了“洋枪洋炮”、火车轮船,后来造出了“两弹一星”、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天宫、蛟龙、天眼、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在文明过程中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和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带给社会前所未有的富足。“赛先生”刚来的时候只与技术相提并论,所谓“西学为用”。百年过去了,“赛先生”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已经从“用”的层面渗透到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中,成了一种时尚和文明。如今,我们已经从农业文明到了工业文明,从工业社会到了信息社会,更离不开“赛先生”了。

“五四”运动引来的“赛先生”,加之1923年“科玄论战”的影响,使得科学教育成为一种影响力很大的社会思潮。之后,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波助澜下,科学教育运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开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教育思潮包括“科学的教育化”与“教育的科学化”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提倡在学校中教授科学,认为这种教育必须根据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不能只注意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而应注意实验启发、理解,以培养学生有关科学的技能和态度,此即所谓科学的教育化趋势。二是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和培养人才,科学育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蔚然成风,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致力于教育科学带来科学的教育。

普及科学教育的黏合剂

五四运动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揭开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新篇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其显著特点是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我国。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主要有以平民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为代表的平民教育运动,以少年中国学会王光祈组织的北京工读互助团为代表的工读主义教育运动,以蔡元培和吴玉章等为代表的勤工俭学运动,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代表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以陆费逵、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以杜威的中国弟子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思潮,以曾琦、左舜生、李瑾、陈启天、余家菊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以俞子夷、舒新城为代表的实验设计教学法,以道尔顿制为代表的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等。

新学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具体领域也发生了积极变革,推动了职业教育,实现了男女同校。

五四精神承继新文化运动的有益成果,以民主与科学为底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和革新化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废除礼教,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推进教育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有一定助益。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烛照下,教育变革倡导者所从事的教育理论创造,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宝库;所从事的教育改革实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这一历史过程促进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引发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一次飞跃。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教育则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人民对“赛先生”的向往和追求与近代中国的贫弱落后密切相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如果说100年前对“赛先生”的呼唤仅仅限于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行,那么今天全社会倡导的“科教兴国”战略最终使“赛先生”落到了实处。从“赛先生”到“科教兴国”的曲折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坎坷艰难,反映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今日之伟大成就。

科教兴国,先兴科教,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经历和经验,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把优先发展科教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夯实国家强盛之基,筑牢民族进步之魂。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9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