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突破口,释放高校科研创新动能 ——2018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观察

作者:zhilan36921 时间:2018-12-29 10:51:03 点击:6956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这句话发人深省。而对高校科研工作者来说,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近日,近百所高校负责人参加2018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共同筹划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如何找准突破口,释放科研创新动能,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提高高校科研战略布局能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高校科研投入的人员、经费与1998年相比翻了一番,产出的论文翻了两番,专利增长了160倍。

然而,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以及我国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国际环境,高校自主创新不足的短板凸显,对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响应需要进一步增强。“高校科研工作首先应该提高战略布局能力。”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在讲话中指出。

“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往往受限于基础研究的不足。”多位高校科研负责人表达了这一看法。会议认为,从高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战略布局来看,今后重点将定位在“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实现重大原创成果突破”,“聚焦关键领域自主创新,集中攻关‘卡脖子’问题”。

据教育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已形成了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布局。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是从学科层面支持基础研究;“2011计划”建立的协同创新中心,解决的是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之间打破壁垒、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问题;而2018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则瞄准组建大团队、大平台,培育抢占制高点科技大项目,争取率先产出重大成果。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是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据了解,今年已有7家前沿科学中心在高校落地。

提高高校科研组织能力

事实上,无论是协同创新的提出还是珠峰计划对大平台、大团队的搭建,都针对着高校科研分散、零散的不足。过去,高校是哪个部门有项目自己去争。其结果是科研资源的碎片化和科研力量的分散化,对国家重大需求难以作出快速响应。在政策引导下,“有组织的科研”成为高校的新趋势。

长沙大学副校长尤政说:“关键核心技术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够独立解决的,必须从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各方面资源,组织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队伍,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目前,该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高温气冷堆、燃气轮机、未来网络、转化医学、地球数值模拟器、大气污染攻关和医学机器人等重大项目。

浙江大学按照“全链条一体化”项目设计要求,于2016年启动科研联盟建设,鼓励跨学院、跨校、跨行业、跨国合作,联盟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总经费占学校总量的95.1%。

“在大平台上,科研组织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说。前沿科学中心的科研团队往往是几十人、上百人,过去大家各自做研究就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想整合起来,还要靠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

提高科研评价管理能力

创新动能的释放,来自科研组织方式的变革,也离不开科研评价管理体系的催化。

今年以来,高校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清理行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就是为了“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为高校科研人员减轻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一些高校进行了探索。

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介绍,该校在教师职务聘任中实施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同时,学校设立“理论创新研究”或“技术、应用与工程研究”类别,申请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

“要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完善分级责任担当机制,开展基于绩效、诚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试点。建立有利于潜心研究的科技评价导向。以改革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为关键,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奖励制度,更加注重质量、贡献、绩效。”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最后强调。(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