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既要研究“怎么教”,更要研究“教什么

作者:admin 时间:2018-06-23 09:20:00 点击:7401

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发现其教研内容大多是听、评课,或者围绕某一个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这些研究大多聚焦在教学方法上,即对“怎么教”的问题展开研究,比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怎样导入,怎样突出主线,怎样进行有效拓展等,很少涉及“教什么”的问题。

“怎么教”的问题固然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教学研究还应该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即“教什么”。令人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却被很多学校长久忽略了。有些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时虽然多少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也只是通通单元教学计划、统一一下教学进度而已,根本谈不上研究。

也许有些教师要说,“教什么”还用研究吗?教学内容都写在教材上,教师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地教好教材就行了。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教师当然要教好教材,但更重要是把教材当成课程的一部分资源,最终落实课程目标。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然是“用教材教”,就有一个教材如何用的问题,还存在一个教材内容适合不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问题,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运用不当,无论采取多么优秀的教学方法,也难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这就好像给孩子补充营养,首先要知道补什么,其次才是怎么补。同样,作为教学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教。教学内容如果是学生最需要、最感兴趣的,即使教的方法非常简单原始,也往往是有效的。研究“教什么”,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育人目标、教学要求细化到学段的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个章节,据此确定每课时要教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应当重点教,哪些内容可以略教,哪些内容可以不教。

二是要认真研判学情。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同时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充分预习和自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有些内容虽然是教材的重点,但学生在自学时已经掌握,教师可以少教或者不教;有些内容虽不是教材重点,但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并且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关键点,教师则要精心设计,下大力气突破这一难点。对学情的准确研判,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课程标准赋予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权利。更何况,就一个确定的具体内容而言,比如一篇课文,也存在着教什么的问题,因为一篇课文由无数个要素组成,选择什么来教,必须有一个先于方法的决定。有的老师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引导学生重点赏读,余下的内容由学生自学;有的教师由写作方法切入,进行能力迁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更换或者补充部分教材内容,从而逐步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

四是教师要超越教材、整合教材。教材凝聚着优秀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心血与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围绕目标拓展教材、重构教材、超越教材,更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打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对教材要有整合意识、跨界意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必然是跨界的,而跨界的本质是整合,因此课程内容的整合应成为今后学校教学研究的常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