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大发展需要新的理念与行动

作者:lanke 时间:2020-05-18 11:58:16 点击:14079

——学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体会与思考

马树超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的讲话,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会议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和新举措,将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新定位: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这是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对我国要不要发展职业教育的明确宣言。它向世人宣告,中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曾经有人对我国要不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持有疑虑,认为我国老百姓上大学的愿望强烈,认为中国应该走普及高学历教育的路,从而忽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结构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忽视我国人均GDP还只有1000美元,国力不足的现状,忽视现阶段我国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据了解,安徽省的农民要用18年的收入才能供一个孩子上完大学,西部地区农民更是要用35年的收入培养一个大学生,刚刚脱贫的家庭很可能为了一个孩子上大学而重新返回贫困线。总理指出,“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近些年来一直供不应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它正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环节的现实,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就必须选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有多年,但“粗放型”经济方式仍较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产品很粗糙,有数量而缺质量,资源消耗大;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 10个百分点,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目前,依靠拼资源,拼规模和拼体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面临关键时期,新型工业化道路呼唤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呼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具有两个需求主体,一是经济界的需求;二是老百姓的个人需求。近几年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与“普通高中热”现象,反映了教育与这两个需求主体间的矛盾:技能型人才短缺反映了工业化发展对教育的人才需求,“普通高中热”则反映了个人发展对教育的个体需求,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这就必然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与统筹管理。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应优先解决教育结构与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矛盾,使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决定》提出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目标,就是落实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重要指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央政府在经费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新理念: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

    国以民为本,民以业为生。总理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认真解决好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是“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可见,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社会和谐与人民生活小康的政治问题。目前,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7],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2000年到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36.1%提高到41.8%,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多达1000万,对社会劳动力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使“十一五”期间的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我国必须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继续保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势头,农民工劳动就业的规模还将持续扩大。但由于农民工缺少劳动技能,进城务工的就业岗位很不稳定,造成城镇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这将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潜在因素。职业教育是涉及人数最多的教育类型,总理指出“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既是对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肯定,也是对今后职业教育解决就业问题充满信心,充满希望。为此,国家安排财政经费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使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人民性”特征,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教育政策对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的关注。实际上,也是回答了中央政府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再一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为什么要化这么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

    三、新思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管理的职业教育;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而充分地就业和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是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职业学校共同发展,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的职业教育。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一个理性的思考。它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出发,学习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多,尤其是农民多,看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企业还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因此,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例如,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下,由企业先提供培训岗位,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不仅提供培训费用,每月还发给学生生活津贴,企业提供的经费占“双元制”培养总经费的65%以上,成为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在社会转型中还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在法规政策、资金投入,甚至在接受学生与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等方面,也缺乏对企业的有效规定与制约。因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主要举措,一是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大批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弥补学生参加企业实训的不足;二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求中职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开展试点,逐步推广。

    职业教育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具有“培养成本高,而学生家庭收入层次低”的特征。发达国家推进学校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加强投入。例如法国政府为了支持职业高中发展,职业高中生均财政经费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澳大利亚各级政府投入在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经费中的比例达到70%左右。法国、澳大利亚的人均GDP都在2万美元以上,具有强大的财力支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经费投入总体不足,财政经费难以承担职业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据测算,如果按照现有生均资源水平以及规模发展目标,未来5年中职教育年均需要增加仪器设备投入为32亿元,需要增加财政预算内经费128亿元。面对这么大的投资强度,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经验不符合实际,必须采取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因此,在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人的前提下,要求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公办与民办职业学校共同发展,多渠道投入经费发展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新举措: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决定》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了办好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总理提出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十分清晰。当前,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学校资源,突破学历教育模式的制约,坚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因此,国家决定实施职业教育的“四个工程”,即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终身学习需要,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平台的要求。

    在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培养模式转型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即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为了切实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国家确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四个计划”,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这些举措,都将为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搭建起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平台,为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五、思考: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需要扎实的行动

    进入新世纪短短五年,我国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大会,在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国家决定今后五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由原来的15%到20%增加到20%到30%,决定重点建设2000个实训基地、1000个示范性中职学校和100个示范性高职学校,为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但是,仅有这些,还难以构成完善的条件保障。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取决于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更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加强。

    首先,这将取决于各级地方政府的响应程度。由于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理解与执行。从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的情况看,各地贯彻情况不平衡,一些地方过度强调地区差异,强调地方现状,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水平,落实状况不如人意。例如,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20%”的要求,但落实情况并不乐观,该年度全国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仅为7.3%,甚至比2001年的8.3%还下降了 1个百分点,令人深思。抓好政策落实尤其是领导干部落实政策的力度,是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保障条件。《决定》提出“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其次,取决于发展职业教育是否具有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有人在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会议讨论时提出,过去是“没有枪、没有炮,光有一把冲锋号”,发展职业教育困难重重;现在是“又有枪、又有炮,又有冲锋号”,但还要看有没有科学合理的行动方案,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科研相伴随,包括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研究,对职业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计等等,避免发展的盲目性与低效率。我们曾经对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进行比较,比如德国,职业教育的科研力量十分庞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力量,一是国家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二是国家的联邦劳动总署研究所;三是在各个层面经济研究机构中的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四是在各大学尤其是工科类大学从事职业教育学的科研人员;五是各联邦州教育研究所中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其中,仅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就拥有研究人员400余人。又比如,法国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有研究人员200余人,韩国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有研究人员100多人。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数量都不多,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仅20人左右,迫切需要加强。

    第三,取决于能否用政策来引导人们的价值观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是“唯有读书高”,提倡“出人头地”,“扬名声,显父母”。1980年代以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社会倡导高学历人才观,以及社会转型期间企业工人下岗、贫富差异扩大等现象,强化了传统的高学历价值观,使人们对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意愿越来越低,直接影。向了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目前,社会需要加大舆论宣传,引导人们重视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更需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在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上,在优秀学生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费减免与生活补贴上,在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迈出新步子,由此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才能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